top of page

發展歷程

巴迪基金會於1990年通過為紀念巴迪歐拉·法裡德先生(Badi'u'llah Farid)和西德羅·埃米加·巴加女士(Shidrokh Amirkia Bagha)的初始贈款在澳門成立,這兩位是為人類福祉做出無私奉獻與服務乃至自我犧牲的傑出典範。基金會的根本目的一直是為中國的物質與精神平衡發展做出貢獻,無論它何其微薄。在巴哈伊信仰的啟發下,基金會由一系列的原則和信念的指引著,包括每個人內在潛藏著的高貴性、人類一體性、公正的重要性、科學與精神信仰的和諧、男女平等和普及教育的需要。

澳門項目的發展初期

基金會在正規教育領域的第一個嘗試是在澳門發展了聯國學校。學校成立於1988年,基金會成立後學校開始轉移到基金會屬下,並由基金會負責學校行政管理和發展的各個方面。在澳門民眾和政府的支持下,初期聯國學校從一個小規模發展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學校逐漸擴大規模,並設計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正規教育的方法,專注於促進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2008年,在澳門政府、家長、校友及其他人士的慷慨支持下,學校完成了新校區的建設,使其進一步擴展,增強繼續為澳門社區服務的能力。學校目前從幼兒園到高中共有600多名學生,並因其學術嚴謹性和促進學生道德與智力的全面發展的方法而成為一所受到高度認可的教育機構。

在中國大陸的發展初期

在發展聯國學校的同時,基金會還同時在中國大陸開展了各種正規和非正規教育活動。最初的項目借鑒了基金會在聯國學校的經驗,以正規教育和教師培訓為核心。基金會在中國大陸的早期項目包括: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聯合就與品格發展相關的課題展開了探索,並為中國各地的學校和教育部門提供教師和教師培訓。基金會在非正規教育領域的第一個項目系由基金會與科學技術委員會在海南島聯合當地農民和青年合作開展。

 

基於這些初步努力所獲得的經驗,可利用的機會以及對中國農村大眾所潛藏的獨特能力的信念,巴迪基金會於1994年啟動了社會發展項目。這項非正規教育項目旨在培養其參與者——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農村地區——促進當地社區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習慣和態度。隨著該項目的發展,該項目與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婦女聯合會和其他政府機構合作。根據實踐經驗,基金會決定將社會發展項目的重點放在為推動生活在農村和城郊的婦女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原則與概念的教育上,成為了環境建設項目。

 

機構能力建設

 

在1997年巴迪基金會北京代表處成立之後的幾年裡,我們北京辦公室的成員到不同的社區開展為釋放農村婦女的潛能的培訓和教育活動。基於參與者對這些項目的積極回應及意識到發展社區組織的機構能力以更好地促進和協調他們的工作,並把他們的學習和經驗系統化的必要性,2005年,基金會決定開展機構能力建設項目,以促進基層社區社會發展組織在中國農村地區的成立,並提供支援和培訓,發展這些組織的能力以滿足社區發展的需求。

社區社會發展組織有一些開展上面提到的環境建設項目,另外的開展為引導12至15歲的青少年獲得為推動社區所必要的道德概念、習慣及態度的道德賦能項目。通過機構能力建設項目,巴迪基金會與感興趣的個人合作,在中國農村與城郊建立了四十多個社會社區發展組織。除了支持社區社會發展組織在中國大陸實施道德賦能項目外,2007年,基金會也開始直接與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當地學校和教育機構合作實施該項目。

 

在國內的成果與學習經驗

在過去幾年裡,這些組織付出了全心的努力來發展他們的基層社區以賦能于一些特殊人群,包括青少年及婦女。這些社區發展機構的成果和學習經驗包括:

  • 接觸超過56,000多名農村婦女和青少年

  • 通過學習相關的教育材料加強了婦女和青少年對道德、精神和科學概念的理解

  • 提高在基層社區開展服務的能力,包括文化表演、村莊與社區清潔、提高對公共健康、環境問題的意識、以及小型經濟項目等活動

  • 識別、調配和發展基層人力資源的能力來成為協助者去服務社區

  • 發展基層組織的機構能力,包括發展和管理人力資源和財務資源、戰略性計劃、項目執行與評估

  • 接觸和發展與廣泛社會的關係,包括政府和社區組織

  • 加強資金發展和管理的能力

這些社區社會組織產生的知識不僅推動了自己社區的發展,還對更大範圍的有關賦能及建設個人與機構的能力方面的知識做出了貢獻,包括:

  • 識別、培訓及支援個人開展草根社會經濟發展項目的過程

  • 在基層社區建立教育項目的過程

  • 對基層人群賦能和能力建設開發和使用適合的教育材料

  • 發展對處在不同能力和負責程度的人力資源

  • 逐步獲得和加強機構能力以及機構的有機發展

  • 建立和維持與政府和廣泛社會的關係的過程

  • 建立一個支援社區社會組織的系統,包括一對一的支援及反思和交流經驗的空間

  • 建立和加強提供種子資金給社區社會機構的系統

  • 從基層收集資訊與經驗,分析、記錄並分享給草根合作者及廣泛社會的過程

除了在基層開展項目外,巴迪基金會還與不同的政府組織和民間組織建立合作關係,主要為分享和交流從基層發展工作中得到的洞見創造空間。這些組織包括國務院扶貧辦、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中華慈善會及清華大學NGO研究所。我們對這些基層和國家級合作夥伴的協作和支持表示深切的感激。

新的篇章

2017年1月,一個管理境外非政府組織在中國大陸活動的律法開始生效。巴迪基金會,作為一個境外非政府組織,需要在新律法下重新註冊其北京代表處。這個變化給巴迪基金會創造了一個根據二十年的經驗和合作中的社區社會組織的情況,重新審視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策略的機會。在進行了深入反思和磋商後,我們決定不再在新律法下尋求註冊。與基金會一貫重視基層的能力建設一致,這個決定的主要原因是基層機構和個人已經發展了巨大的能力來為他們在中國的社區發展負起責任。基金會意識到這些的能力的存在,並對基層社區勤奮工作那麼多年的夥伴所擁有的主動性及智慧充滿信心。使現在成為了將中國大陸開展的活動轉化成一種新的運作和協調模式的適宜時間。

2018年,基金會結束了北京代表處的運作,而在社區社會組織之間相互學習和支持的資源、結構和系統已經大量轉移到區域層面。很多已經存在的項目和活動將會繼續,並希望可以不斷擴展,日益增強其力量。目前,基金會將集中其資源和項目在澳門特別行政區——包括聯國學校及澳門道德賦能項目,以及在教師培訓及課程編寫等方面的工作。

bottom of page